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帶領第五場默想 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帶領第五場默想  (VATICAN MEDIA Divisione Foto)

四旬期第五場默想:永生不僅是未來的獎賞,更是當下的抉擇

本新聞網報道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在保祿六世大廳帶領的四旬期避靜第五場默想。這位方濟各會士強調:如果一個人將痛苦與創傷托付於基督,而非在虛假的偶像中尋求解脫,那麼他就可以活在當下,體驗復活的奧跡。

(梵蒂岡新聞網)在我們的信仰旅程中,真正的挑戰不僅是跨越死亡,更在於意識到永生早已開始。我們常陷入一種錯覺,認為世上只有兩類人:生者與死者。然而,《若望福音》借著拉匝祿的復活,挑戰了這一觀點:真正的死人不僅是那些停止呼吸的人,也包括那些被恐懼、羞恥和控制所束縛的人。拉匝祿被裹屍布束縛,行動受限,他象徵著每一個被僵化的期待和世俗框架所禁錮、因而失去內在自由的我們。

瑪爾大與瑪利亞在兄弟去世後,流露出一種受限的信德:“主!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若十一21)。這種心態反映了一種對天主的片面理解,認為祂應當隨時介入,免除我們的痛苦。然而,耶穌不是來消除苦難的,而是來將其轉化的:“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若十一25)。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會死,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地活著,信靠基督和祂的話語。

這一信仰的挑戰同樣體現在患血漏的婦人身上。這位受病痛折磨十二年的婦人,不顧一切,敢於觸摸耶穌的衣襟,渴望痊癒(谷五25-34)。她的處境象徵著全人類:我們尋求醫治、渴望生命,然而,往往依賴虛假的偶像,卻最終感到空虛。唯有與基督的接觸,才能帶來真正的治癒,這種治癒不僅是身體上的,也是心靈上的——使人能夠信賴,並感受到被接納。

耶穌對那婦人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谷五34),表明救恩並非天主自外而來的干預,而是人願意向天主的臨在敞開心扉。同樣,這一原則也適用於告解聖事及一切和好經驗:僅僅履行外在的形式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必須重新找回對天主的信賴,因為祂真正希望我們活著。

拉匝祿的復活和患血漏婦人的治癒向我們提出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是等待終結的垂死之人,還是已經開始體驗復活的活人?永生不僅僅是未來的獎賞,而是我們可以在當下就作出的抉擇——活出自由和希望,信賴那召叫我們度圓滿生命的天主。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
訂閱電郵新聞: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

2025 Mar 14, 12:03